明朝大名鼎鼎的司礼监具体是做什么的?附上历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只要提到明朝,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或是史书,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职位,那就是明朝的宦官。但要说起宦官,必须要说一下所有宦官做梦都想进的一个地方,它就是大明朝太监的权力中心——司礼监。
司礼监的形成和壮大
司礼监最早出现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是明朝二十四个宦官体系中最大的一个。最开始的司礼监并不像后来的司礼监权力那么大,朱元璋时期的司礼监主要负责宫廷礼仪和命妇朝贺以及负责监督其他宦官违法乱纪。
到了明宣宗时期,由于皇帝日益信任身边的太监,便想要提高他们的地位,于是内书堂就应运而生了。内书堂是专供皇帝信任的司礼监太监学习文字并处理文字的地方,里面的教习可不得了,都是由明朝的内阁成员来担任。
在明朝时期,批阅奏章是皇帝处理公务的主要途径。当时的明宣宗为了表示自己对内阁的信任,让内阁参与批阅奏章。当然并不是说让内阁直接批阅,而是将部分奏章传至内阁成员,让他们将自己的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面之后再交由皇帝批阅。这就是明朝特有的形式,叫做“票拟”。
到了明英宗时期,即使是内阁票拟后的奏章也是非常之多,皇帝感觉自己完全忙不过来,这时那些在内书堂的司礼监太监就开始积极发挥作用了。经过内书堂的系统训练,太监们便开始参与用朱笔进行批阅内阁送过来的票拟奏章(又是明朝特有的形式——批红)。
明英宗时期,不光司礼监的太监们开始掌握批红权,其他的太监也开始受到重用。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明朝的另一个特有的形式或者说特有的地方太监——镇守太监。而这镇守太监的调派权,刚好也掌握在司礼监的手上。
不但如此,明英宗时期的司礼监还可以监督三法司会审、提督京营甚至还负责监视吏部等,这些都在明朝沈德符所编写的《万历野获编》里有具体记载:
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睑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为司礼矣。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英宗之前的太监权力普遍不是很大,除了郑和之外都没有什么有名的人物,而从明英宗时期开始,每一朝都最少有一个出名的太监。
到了明武宗时期,司礼监的权力就达到了顶峰。由于明武宗基本不怎么管朝政,绝大多数内阁所票拟的奏章都是让司礼监来批红。这就让司礼监的权力甚至超越了内阁,几乎比肩前朝的宰相。
司礼监的权力划分
司礼监主要的权力分别掌握在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手上。
掌印太监:顾名思义,掌印太监,就是专门负责在批红完之后进行审核盖印得太监。掌印太监是主管司礼监得太监,是所有太监里面权力最大的。
秉笔太监:秉笔太监就是负责帮皇帝写批红得太监,但为什么他没有掌印太监权力大呢?因为凡是秉笔太监所写的批红都要经过掌印太监的同意,没有经过掌印太监同意,掌印太监就不盖章,批红就等于白批了。
但就算如此,秉笔太监也是除了掌印太监之外权力最大的,因为他一般除了就任秉笔太监之外,还身兼任东缉事厂的提督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并不是唯一的,一般有三到四个。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基本上明朝所有有名的太监都曾经担任过司礼监秉笔太监。
随堂太监:随堂太监并不参与批红,而是负责具体的整个司礼监具体的事务。比如婚丧礼仪、赏赐各种笔墨书画、督导各司供应皇宫用度等,每一小块范围都有一个随堂太监负责,所以随堂太监一般人数不定。
历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洪武年间:不详,且洪武朝没有票拟和批红,不曾再有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有记载的司礼监宦官有赵成、聂庆童等,但不确定是否为司礼监掌权者。
永乐年间,永乐朝时并不存在掌印,所以也没有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司礼监有记载的太监是黄俨,还有御马监的少监海寿。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太监马三保,也就是郑和,但他只做了南京守备太监,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南京守备太监。
洪熙年间,同样不存在掌印,司礼监有记载的太监为金英。
宣德年间,不存在掌印,此时金英还在司礼监。
正统年间:王振,正统明英宗时期才开始有批红一说,所以王振应该是历史上首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土木堡之变时死于蒙古。
景泰年间:景泰朝皇帝非常信任的太监叫成敬,但他并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而是内宫监太监。
成化年间:尚铭,这位可以说是司礼监最弱势的掌印太监,因为在他掌管司礼监的时候,却斗不过另外一个掌管御马监的掌印太监还兼西厂的汪直。但最后汪直还是倒在了他的手上。
弘治年间,怀恩,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风评很好。为了表彰怀恩在位时的功德,弘治帝还专门派人为他建了一座显忠祠。
正德年间:刘瑾,正德元年掌司礼监兼内行厂,后被御马监掌印太监张永联合都御史杨一清用计除掉。
嘉靖年间:黄锦,嘉靖三十二年掌司礼监兼东厂,历史上曾救过大清官海瑞。
隆庆年间:冯保,可以说在隆庆朝时期如果没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内阁首辅张居正绝对不可能有明朝第一权臣的称号。
万历年间:陈矩,这个是历史上风评最好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他死后,当朝的文武百官都亲临吊唁,穿着素白色衣服送葬的人多至堵塞道路。
天启年间:王安,这位太监乃是陈矩推荐上位的,所以风评还可以。但后来被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魏忠贤陷害至死。
崇祯年间:崇祯朝历史记载并没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有两位手掌大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分别是曹化淳和王承恩。
以上记载为老叶查史料所得,并不是非常全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查漏补缺,谢谢大家!
本文由老叶聊历史原创,更多历史趣闻,请关注老叶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