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画家周维新与父亲堪称传奇父子 花光积蓄为父出书
沈阳画家周维新,有着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但在这些身份的背后,周维新的骨子里其实只是一个单纯的艺人,真诚的画家。
画家周维新先生
周维新,别字夏衎,号萱瑞堂、两听室,擅长书画金石。他出身世家,祖父周樾溪先生为光绪年间进士;父亲周铁衡先生是齐白石弟子,诗书画印无所不精。
近代沈阳艺术圈,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周铁衡,其画风与印风均得白石老人真传,周铁衡还与郭沫若是同学,三十年代就曾为郭治印。直至文革前,郭沫若与于立群的用印多出周铁衡先生之手。
周铁衡这样一个不世出的人才,在文革期间却遭遇不幸,被批斗、游街、抄家。1968年,周铁衡先生意外离世,他一生中的大批作品流失在外。
周维新所做的爱莲说
周维新之名是父亲周铁衡所起,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为表达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周维新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找回周铁衡遗失在外的诗、书、画、印共283件作品,最后出版了《半聋楼画集》。然而在这背后,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艰难。周维新坦言他在寻购的过程中,被骗过、被打过甚至还被告过。
1979年,周维新调到沈阳故宫任编目征集工作。一天,经同事介绍,与黑龙江来沈的一老者相识。老者准备出版一本书,请求周维新帮忙,而当时老者的书属于禁书无法出版。周维新意外地在老先生的书包里看到三幅画作,分别是鸟、青蛙、荷花,而这些都是周铁衡生前的作品。
周维新喜出忘外,直言是父亲的作品要买回,看到周维新急于买画,老者屡屡增价。当见到周维新军挎包里有一枚金质指环时便非此不换。这枚金质指环是周维新母亲留下的遗物,周维新左右为难,最后与老者商量,同意交换,但是日后有资金的时候,想再把这枚金质指环赎回来,老者同意。
可是,几月后,周维新突然接到法院的通知,说黑龙江这名老者起诉周维新不守诚信,说周维新还答应给他一副名人的对联。无奈,通过法院内部调解,周维新将这副名人的对联给了老者。
“如今父亲的画集能编辑完成已经几乎花掉了我所有的积蓄,但是这样的付出,我觉得欣慰、幸福。”回顾收集父亲作品的那些年,周维新坦言,由于工资微薄,度日艰难。“父亲去世时,我才16岁,没有在父亲膝前尽孝是我这么多年来心里的痛。对父亲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传承他的艺术。”传承,对周维新而言,不仅仅是收集出版父亲生前的作品,更体现在周维新继承家学,将父亲的艺术精神传承下去。
周维新承袭家风,也是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他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人,崇尚忠义,为人谦和,不慕浮华,不事张扬。他最爱唐人李长吉的诗句,除了因为其诗词风格瑰丽、书法水平高超之外,性格忠义最受周维新的推崇。
周维新与人相交也是优礼有加,与人微信聊天时使用文言文和繁体字。每日里,他会写一篇日记,记下当天发生的事,以及对于书画的一些感悟。
从故宫退下来数年,周维新反倒更忙了,主要由他的跨界身份太多。他是文博研究馆员、沈阳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是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辽海讲坛”特聘教授、中国钱币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清宫史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宋雨桂艺术博物馆顾问、辽宁美术馆顾问、辽宁省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库专家。此外,他还是辽宁文化收藏学会顾问、雍和嘉诚拍卖公司顾问、华艺拍卖公司顾问、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学会会员、沈阳对外友好协会理事、沈阳印社理事。他于沈阳故宫博物院供职30余年,退休前是沈阳故宮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务咨询委员会主任。
天河落涛图高2.5米。
周维新对中国古代、现代及当代花花有深入研究,并致力于传统哲学、中国古代艺术史、绘画史、书法史、美学、清宫史学、工艺史学、古建筑学的研究。著有《周铁衡作品选集》、《半聋楼画集》、《禅学与意境》、《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萃·书法卷(上下)》、《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源流》。
“半聋楼”名字的来历,也有一段渊源。周铁衡老先生自诩为吴缶老的私淑弟子。缶老号大聋,他则说:“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八音,吾能听其一半,故自号半聋。”周维新先生有志蔽家学之余荫,步大聋、半聋后尘,所以自号“两听室”,还有兼听则明,多方汲取前贤的意韵。
他是一个道地的文人,又能相传家学,胸藏绵绣,腹有诗书。所有画题皆能立意悠远,佩以四体所书之诗、跋,久读无厌倦之感。他的一首题山水画诗最能表现他的书画特点:剪得碧山入畫中,再置翻墨各西東,幻出畫師神來筆,澄明混沌万古空。
周维新的朋友中惠先生曾为他做五律诗一首:龙年添幸事,大厦遇周公,蕴籍三春雨,飘萧五桃风,摇翰知黑白,捉句忘穷通,静坐西窗下,拈花一笑中。卢林先生为周维新的画作写诗一首,《观维新道兄山水,感佩赋诗以赠並书》:丹青点染笔生花,刻态描神显物华。气韵盈胸源胆魄,山川满纸绕烟霞。匠心道古翻新意,门第书香续大家。岁月相期看洗眼,纷披皴线更槎枒。
周维新从来没有节假日,每日清晨四点多起床,就开始作画,每天画三、四个小时,他有一个印章:浮生不敢半日闲。
读周维新的作品让我们感到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有所概括、取舍、调节,以求收到经过取舍后素材的升华。明代沈颢《画麈》:“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题诗亦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些巨匠的语录是周维新艺术最终的追求。
■文章资料由周维新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