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在“脱贫大考”中交出百姓满意答卷
记者 孙郑新
义县境内山岭起伏,峰峦叠嶂,凌水横贯境内,宛如玉带系腰,构成“六山一水三分田”地貌。脱贫攻坚实施以来,义县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全面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踏石留印抓落实,脱贫攻坚迈出新步伐。
2015年底,义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769人,主要是因病、因缺少技术和缺少劳动力致贫,分别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7.4%、25.8%和15.04%。贫困村151个,占行政村的63.2%。是辽宁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不服输的义县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于2016年完成脱贫人口20721人、4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25年完成脱贫人口18092人、4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25年完成脱贫人口5421人、4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随着2025年完成脱贫人口2040人、1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实现省级贫困县脱贫退出,义县成功把贫困县的帽子抛在了身后。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那么,义县全县上下又是如何在“脱贫大考”中交出令百姓满意答卷的呢?
义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脱贫攻坚定期调度制度。强化以突出党建扶贫为引领,认真做好产业扶贫、道德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五篇文章”,书写了中国反贫困伟大斗争的义县篇章。
党建引领脱贫路。义县县委紧紧扭住抓党建促脱贫这个“牛鼻子”,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夯实政治责任,引领着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县级领导包片包乡、科级领导包村包户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格局。成立驻村扶贫工作党工委,加强对派驻干部的管理。形成党工委、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把三级驻村扶贫干部全部纳入党工委统一管理。研究制定了派驻干部扶贫工作考核方案,对重视不够、履职不力、作风不实、工作不到位的,进行提醒、约谈、通报,对表现好的驻村干部给组织部门和派驻单位写信进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及时将情况反馈到组织部门和派驻单位,增强了派驻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约束感。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大胆启用敢于担当有作为的年轻干部,特别是把工作优秀的第一书记选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夯实了贫困村创业致富的中坚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全县建立共产党员先锋岗1088个、先锋工程项目176个,组建党员志愿者先锋队472个,累计发展脱贫项目130个。
产业扶贫成抓手。义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探索了“十个产业扶贫模式”,将产业扶贫项目和扶贫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做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脱贫攻坚以来,义县共收到上级拨付资金24387.9万元,县本级投入扶贫资金2250万元,吸纳社会扶贫资金62997.63万元。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项目283个,其中,种植业87个,养殖业78个,林果业16个,光伏项目46个,其它项目56个。以十大产业扶贫模式为主线,通过土地流转、参与项目经营、扶贫公益岗位和资金分红等方式,带动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年增加收入400——1000元不等。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家乐、电子商务、家庭作坊和扶贫车间悄然兴起,“十大产业扶贫模式”的推广与实施,为贫困人口提升自我脱贫能力和家庭收入提供了广阔空间。
金融扶贫添动力。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3636.3万元,贷款余额22777.2万元。其中,扶贫小额贷款6094万元,带动了1036户贫困户增收,扶持了7828个涉农企业,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攻坚助力加油。
社会扶贫力量大。积极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借力对口帮扶支持抓好项目落实。与盘锦市和辽河油田成功对接,两家帮扶单位,从2016年开始,每年各出资500万元支持义县改善贫困村道路、基础教育建设及农业“111”工程。借助锦州银行力量加快脱贫步伐。锦州银行已经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重点发展光伏发电、规模养猪和智能型大棚项目,使西部四个贫困乡镇万名贫困户受益。借力驻村工作队加快脱贫步伐。充分发挥省市县151个驻村工作队作用,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全方位帮扶。几年来,省市县三级扶贫力量与社会力量共投入扶贫资金和物折合人民币3.27亿元,新引进脱贫项目70余个。借力社会团体爱心帮扶,助力脱贫攻坚。锦州军分区、郭明义爱心团队分别累计投入490.77万元、223.08万元。
道德扶贫照亮脱贫路。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方针,通过道德的力量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探索实施了立德扶志、典型带动、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多个道德扶贫举措。道德扶贫现场会系列活动先后在县、乡、村召开,“道德扶贫进家庭”和“百场道德讲堂”宣讲活动,覆盖了全县17个涉农乡镇近2万名贫困群众。121名各类道德典型成为遍布乡村的旗帜,588名志愿者用道德扶贫引领志愿活动,先后500余次主动深入到贫困户家中提供帮助,增强了战胜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源生动力。
“摘帽”不摘责,确保脱贫不返贫。义县深刻认识到,贫困县的帽子虽然摘了,但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为美好生活的奋斗没有终点。义县坚决实行“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建立健全脱贫退出动态监测和防范返贫长效机制,持续强化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积极推广“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做优做强产业扶贫项目,不断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配齐设施,完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确保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同时,打扶贫组合拳,实施多种扶贫叠加方式,确保每名贫困户至少有2种以上产业扶持的增收渠道,实现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策扶持、纳入低保等措施,筑牢精准脱贫的“最后防线”,确保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