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孤儿杨六斤:父早逝母改嫁,获得500万捐款,现在生活如何?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2014年,一个14岁的广西孤儿杨六斤突然收到了一笔高达500万元的善款捐赠,这笔巨额善款是社会各界对他同情和关怀的直接体现。
这笔突然涌入的巨款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
让社会热议的原因是杨六斤在收到善款后不久就花出了一百多万元,这种“大手大脚”的行为让人疑惑不解:一个曾处在极端贫困中的孤儿,怎会如此挥霍无度?这笔钱从何而来?杨六斤把这些钱都用在了何处?对此,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猜测和热议。
2000年,杨六斤出生在广西一个贫穷的山区农民家庭,这个新生儿刚出生时体重恰好是六斤,父母便因此为他取名为“杨六斤”。
杨六斤家境非常贫寒,全家人都要靠种地来维持生计。但那时的杨六斤并没有意识到家里的贫困,在他眼中,家庭生活是很幸福的。
杨六斤的爷爷奶奶和父母都特别疼爱他,一家人常常一起坐在饭桌旁谈笑风生。他记得,爷爷奶奶总会往他碗里夹菜,而父亲则会和他谈论工作的事情,母亲则会唠叨些家里的琐碎事情。
六岁的杨六斤,在父亲离世后,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没有了父亲,他的母亲无法独自承担家庭的重任,每日都陷入忧郁和无助的境地。
一天早晨,杨六斤去找爷爷奶奶时,发现母亲和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不见了。原来,母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改嫁,但新家庭无法负担,于是只好带走弟弟,把杨六斤遗弃了。
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杨六斤来说,父亲去世,接着母亲又离去,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当他询问爷爷奶奶母亲的去向时,爷爷只是叹气表示母亲是在无奈之下才离开的,让他不要责怪母亲。
更让杨六斤感到绝望的是,这仅仅是厄运的开始——爷爷奶奶也在后来相继离世,杨六斤成为了一名无家可归的人,被安置在山上一座破旧不堪的空房里。
杨六斤被安置在一座山上的破旧空房里,开始了艰难的生活。这个房子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墙壁都开始脱落,屋顶还在漏雨,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霉味。
杨六斤每周只能从堂哥杨取林那里获得10元生活费,这笔钱只能勉强让他填饱肚子。为了填饱肚子,杨六斤学会了在山里挖野菜,有时甚至不得不挨家挨户去乞讨。
晚上睡觉时我肚子总会发出“咕咕”的声音。
杨六斤看着眼前的河水,眼睛闪着光,心里似乎充满了希望。他下到了河边,拿起一根树枝或者自制的鱼叉,准备开始捕鱼。他知道,这可能是他今天唯一的希望,也是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他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捕鱼,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他来到了河边,河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底的石头和水草。他蹲下来,双手紧紧地握住鱼叉,眼睛紧紧地盯着河面。他等待着,等待着一条大鱼出现,等待着他的机会。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如果他错过了,他可能会饿死,他的家人也会饿死。
他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没有任何动静。他开始感到绝望,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生存下去。他感到自己的手开始发抖,他感到自己的心开始疼痛。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仍然在等待。他相信,只要他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他会抓住一条大鱼,他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继续等待着,他的手依然紧紧地握着鱼叉,他的眼睛依然紧紧地盯着河面。
杨六斤心疼的是,他好不容易在湖中用渔网和鱼钩钓到的几条小鱼,在回家的路上却被别人强行夺走,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无助。每次看着别人把自己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夺走,他的心都像是被割裂了一样,心里充满了愤怒和不甘。然而,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钓鱼的爱好,依然每天早晨早早起床,跑到湖边去钓鱼,希望能够再钓到一些鱼,带回去给家里人补补身体。
邻居王阿姨对杨六斤的遭遇十分同情,经常送些吃的,帮他洗衣服,而杨六斤也会尽其所能地回报邻里的恩情,尽力帮助他们干活。
因此,杨六斤只能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艰难地生存,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家电视台计划制作一部关于扶贫工作的纪录片,在走访多个贫困地区、倾听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心声之后,报道组并没有觉得这次的采访会有多么艰难,直到他们偶然间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发现了杨六斤。这个瘦弱而又坚强的男孩,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记者们,在贫困面前,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随着媒体的报道,杨六斤的故事逐渐被更多人所关注,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决定帮助杨六斤找到自己的母亲。
在多方寻找之后,母亲终于被找到了。她在改嫁后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母子两人自五年前分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当杨六斤走进院子,看到母亲坐在门口时,鼻子一酸,喊了一声“妈妈”后便哭了出来。
母子二人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短暂的沉默后,两人痛哭流涕,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杨六斤终于再次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这一刻,他尽情地哭泣,五年来的孤独与凄凉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在媒体报道杨六斤的遭遇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捐款,短短十多天就达到了500多万元。这笔善款被存入了杨六斤的银行账户。
对于一个原本一无所有的孤儿来说,这无疑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然而,杨六斤表现出了非凡的成熟和稳重。他深知这些善款实在是太多了,远远超过他上学和生活所需。于是,他找到堂哥杨取林商议,决定取出100多万元,将家乡的碎石子路修缮平整,这为当地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后,他又拿出了15万元,专门用来资助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辍学孩子,让他们能够重返校园接受教育。
当被问及为何慷慨解囊时,杨六斤谦逊地表示,这笔钱并非自己所有,他并无权占有。他深感应该向那些热心人致谢。如今自己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他也希望能够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上温暖。
杨六斤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在引起社会关注后,杨六斤收到了来自各地众多高校的关心与邀请,其中一所私立学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意,表示愿意接受杨六斤,并为其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
为避免影响杨六斤的学习和生活,在堂哥与学校的商议下,杨六斤改名换姓后进入了这所学校学习。
杨六斤在新的学校里适应得很好,开始过上了正常少年应有的校园生活。他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不再是孤独一人。在学习上,他也表现出色。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杨六斤逐渐走出了过去的生活阴影。
杨六斤这些年一直在读书,最终考上了大学。现在他已经22岁了,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与此同时,他的家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堂哥以前在外打工,现在终于有了钱在老家盖了一栋三层的新房子。每年杨六斤回来的时候,也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可以住。
现在与过去已截然不同,不再一无所有。
杨六斤的遭遇反映出社会上还有许多与他相同的“事实孤儿”。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已经病故、失踪,或者因病无法照顾他们,也可能是正在服刑。
这些孩子表面上有父母,但实际上却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他们在社会的底层独自挣扎求生。
他们承受的痛苦和绝望远远超过普通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被纳入社会福利救助范围,这是当前福利体系和立法漏洞导致的悲剧。
从杨六斤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贫困地区儿童的基本生存条件并没有得到保障。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我们需要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弥补不足,让这些无辜的孩子重新纳入国家福利体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们贡献一份力量,帮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