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考688分母亲奖励18万,我觉得这不理智,网友却说我破防了

近日,一个关于“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家长”的新闻,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浙江义乌的一位女生,高考取得了688分的好成绩,她的母亲随即兑现承诺,立马打电话给家人,要求取18万现金给孩子,引发了网友热议。
视频加载中...
看到这个视频,孩子们羡慕,家长们酸溜溜。但在小编看来,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地方。
不可否认,688分是一个足够高的成绩,小女孩包括她的家人都应为此感到骄傲。作为全国最公平公正的考试之一,688分无异证明了小女孩的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在全国都是排名靠前的这批人。
然而,当我看到“18万巨额奖励”以及她妈妈的那句“这是她应得的”时,我却开始深刻的反思:这真的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吗?这种行为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分数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豪掷18万的奖励,是激励还是压力?
用物质来奖励孩子,的确是家长常用的奖励手段,适度的奖励也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相较于“一顿肯德基”、“一个新书包”来说,18万的巨款可能是孩子工作后5年才能赚到的。此时奖励的性质就悄然发生了变化,看似是鼓励,实则是压力,甚至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造成一种“透支”!

试想,等这18万到手,家长是否又会以“大学学费”、“生活费”等理由,无故克扣孩子的奖励,造成“曾子杀猪”的困局?毕竟这18万不是一个小数目,就连家长也会动心。
就算这18万真的给到了孩子手里,孩子尚且年幼,根本不知道18万意味着什么,她有可能会毫无节制的挥霍一空,等到上了大学,充话费、充饭卡等处处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又会责怪自己当初为什么要乱花钱,是否会更加难以承受,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退一万步讲,就算孩子自己把钱攒了下来,没有乱花。她又会不会持有一种“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价值”的错误观念?我们知道,每位孩子都是无价的,但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逻辑,是否会让她在未来的选择中,更加功利,更加看重物质回报,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追求?
不可否认的是,金钱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可它绝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尺,也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引导孩子发现自我、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追逐名利的工具人。
“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家长”,给普通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包括小编在内,在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既高兴又羡慕。广大家长会感慨:“别人家的孩子”多懂事,自己认真学习,高考取得了好成绩;孩子们会羡慕:“别人家的家长”考好了给巨额奖励,我考好了也不会有,我学习还有什么意思呢?

尤其是许多家长和孩子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工作/学习不够努力?
可这种焦虑真的有必要吗?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个例,并且这18万也很有可能是假的。就算是真的,也是人家父母辛辛苦苦十余年攒下的,来之不易。但这件普通的小事,随着短视频的不断放大,却给广大家庭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父母也都是爱孩子的,我们应当尊重差异,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闪光点,而不是盲目的攀比和焦虑。毕竟,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物质条件的优越,而是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与陪伴。

一个父母忙于工作,缺乏陪伴的家庭,纵使他一个月挣上一个亿,他的孩子也是不幸福的,童年是缺失的。而像小编这种全职妈妈家庭,虽然只有一个人上班,很是辛苦,但孩子却能得到全方位的陪伴,他的心里是十分丰盈且充实的,这样的孩子成长的更健康、更快乐!
回归教育的本质:爱与陪伴,远胜过金钱的重量
在这里,小编想对大家说;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金钱或许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资源,但它无法替代父母的爱和陪伴,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与其纠结于18万的奖励是否合理,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里,也劝那些给孩子金钱奖励的父母: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
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只会追逐名利的机器。
让我们放下焦虑,回归教育的本质,用爱和陪伴,为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让他们在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中,自由快乐地成长。
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也是对教育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