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破格授中将,为何62岁死于空难后妻子含泪提出三个疑问
“我在有生之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查出丈夫和儿子的死因。”
大家都知道1955年是我军海陆空三军大授勋的年份,在这一年我军第一次施行了军衔制。对在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是抗美援朝作出巨大贡献的指战员们来一个综合判定,这是对戎马一生将军们革命事业的一种认可,是军人的无上荣耀。
图/授勋
而在授勋前夕甚至发生了许多的趣事,足以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着更深的了解。譬如将帅让让衔,伟人毛主席带头政府高级官员不参与授衔,周恩来、刘少奇等紧跟其后,用周总理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这些政府人员是为将军们服务的,搞好后勤就可以了。”
伟人们的格局之大真是令人佩服,其实不单是政府人员淡泊名利,还有十大元帅中的三位也是确确实实地做到了让衔,其中就有罗荣桓、叶剑英、徐向前,不过中央并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
但其实当时的情况是:为了肩上的星星,摆资格、列战功、闹情绪,甚至哭鼻子的都有,反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毛主席甚至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来打趣,其实也难怪将军们会争个长短,争个肩上的星星多少,只因大家同时参军,该打的仗也没少打,论功行赏,少一颗星脸面上也过不去,更何况家里还有婆娘说三道四的。
但不管怎样,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笔者不得不说一下其中的一个“幸运儿”那就是皮定均,他好像是笔者印象中唯一一个硬生生被拔高一个军衔位的,从少将晋升为中将。
图/开国中将皮定均
从上千名将军中一眼就从少将一栏中把皮定均圈起并做了标注“定均有功,少晋中”,皮定均何德何能受毛主席厚爱,要知道当初有几位将军为了军衔位闹得不可开交,其中少将中以钟伟最甚。后来在林彪的干预下,四野猛将钟伟才偃旗息鼓,但内心其实依旧愤愤难平,他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足以胜任中将。
有了伟人的提拔,皮定均在1955年顺利被授予开国中将,时年41岁,众将军无一人不服。解放军开国将帅千余人,毛泽东为何单单对对皮定均亲睐有加呢?
归根结底那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中原突围中,时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的皮定均立下了奇功,让党中央和毛主席刮目相看,以至于在几十年后依然念念不忘,其中的经历和艰险请随着笔者一一道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就急不可耐地撕下了虚伪的面具,发动了全面内战。而当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原解放区首当其冲成为了国民党军的首要目标,因为这里是蒋介石向西北、华北运兵的重要通道,战略枢纽地位十分突出。
图/李先念
图/国民党精锐
而此时的中原解放军主力李先念部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呢?蒋介石调集了10个整编师、25个旅共30万精锐,兵分多路把中原解放区主力6万余人死死地压缩在方圆不到百里的地方,这也大大钳制了我军的战略战术的部署,用一句话来总结:“在绝对的优势兵力和特定环境面前,就算有再高明的谋略也难以施展,更何况时间也不允许了。
蒋介石还电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为总指挥,最后口出狂言:“要在48小时内解决中原解放军主力!”
面对这种非常不利的局面,中共中央一致决定暂避锋芒,牺牲一部分兵力,掩护主力突围,跳出包围圈。随后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报至中原局:
“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图/报纸刊登的国民党军企图围歼李先念部的报道
图/毛泽东亲笔起草的致中原局电报,在这份电报中将原意”胜利第二“改成了”胜利第一“
由此可见,事态已经是非常紧急了,否则以毛主席和众军委高层断不可能下达未战先突围的命令,特别是时间上迫在眉睫,不允许你做其他的战术尝试,一旦被优势兵力的国党军缠上,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我军想要再挣脱机会无限等于零。
按照中共中央的突围计划,总结后无非三点:
主力分南北两路入围,其中司令员李先念携政委郑位三、副司令员王震率中原军区直属队和第二纵队向北突围;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除第一旅之外的1纵队往南突围。在敌军尚未发动总攻之前,攻克敌军封锁的平汉线,再向西打开突围通道;最后,也是整个计划最重要的一环,第1纵队1旅伪装成我军主力东进,迷惑敌军,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待主力越过平汉线,在自行安排突围。不得不说这个计划十分具有悲壮色彩。1纵1旅作为断后部队6000将士要在几十万敌军中周旋,或许在这一战后将不复存在了。事关重大,所以在实施计划之前,王树声把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叫到纵队司令部并交代了任务:
“主力今晚就开始西进。你们赶紧回去布置,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拖住敌人3天,让它找不到主力的行动方向,主力越过平汉路,就是突围的初步胜利。
那3天后呢?
皮定均把心中所想赶紧说了出来,这关系到他手下6000将士的身家性命,他不得不在意。
“3天后,1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突围,这是中央的决定。”
说到这里,王树声不忍再说下去了,以6000人掩护5万主力部队突围,还要在几十万敌军的眼皮底下周旋3天,最后还要突围,此战风险太大,凶多吉少。皮定均作为跟随王树声许久的心腹爱将,不仅英勇善战、治军有方是个难得的将才,此战凶险,王树声心底难免一阵酸楚。
而皮定均也意识到这是中央的“丢车保帅”之举,在他的戎马生涯中也不是没见过。当年的湘江战役红34师为了掩护主力撤退,6000将士与数万敌军展开激战最后全军覆没,连师长赵树湘也在被俘后自杀,而情形跟今天的自己何其相似。
皮定均也是一个革命意志极其坚定的人,既然出来革命就有为革命献身的准备。他和政委徐子荣当即表示:“保证完成任务。”
随后拒绝了王树声,为旅部高级干部一人准备一身便装的提议。至于为什么要准备便装,读者也应该能想到吧。
随后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回到旅部,立即召开了作战会议研究掩护主力突围和完成掩护任务后全旅的突围方案。会上,皮定均要求全旅指战员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拖住敌人,誓死完成掩护主力突围的光荣任务。
随后皮定均也表示,由于主力的撤退导致近50公里的防线出现缺口,敌军势大,想要对付几千人的旅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和敌人硬拼,自己想做的是物尽其用兜圈子,消耗时间,同时保全自己。
不得不说皮定均真是一个将才。徐向前曾赞誉他“多谋善战,英勇虎将”;而此战后李先念称赞他“智勇兼优,光明磊落”。在发表了上述的作战方针后,皮定均还把任务落实到具体中来:
当晚也就是6月24日,皮定均命令部队往东摆出出击姿态,而且命令前沿部队加固工事,摆出御敌阵势;为了让敌军更加深信不疑,皮定均派人伪装后前去观察敌军敌军工事,并且向当地老百姓询问东进入大别山的路线,而这一切也恰好地传到了国民党耳中。
为此,利用这些恰好的情报国民党作出了错误的部署:一直按兵不动,在东线高度戒备直至26日。而此时的中原解放军主力由于敌人的误判,从而争取到了2天的宝贵时间,1旅居功至伟。
26日后知后觉的国民党大军终于发现上当了,当即兵分三路向1旅阵地发动猛攻,意图在短时间内消灭1旅打通西追的通道。皮定均沉着指挥,利用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日下午,中原解放军主力全部安全抵达平汉线,皮定均1旅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现在该是为自己着想了,皮定均在黄昏时分命令部队反攻,虚晃一枪向沙窝中心地点靠拢,再选择方向安排自身突围。
其实这几天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一直在商量突围的事情,丢车保帅是中央的无奈之举,但能不能在保帅的同时车也毫发无损呢?这些兄弟都跟随多年,皮定均实在不忍心把他们折在这里。
经过几天的来回商量,两人终于意志决定往东突围,计划是:“先全线出击吸引敌军注意力,然后一收,再找个地方藏起来,等敌人走了,再往东直插。”
这个计划的重中之重就是藏的地方,要够隐蔽,还要能够藏下麾下近6000人马。这可能对别人来说找起来是很困难的事,但对于皮定均来说他早就心有成竹,刘家冲这个只有区区不到10户的村庄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最关键的是村旁有一大片黑松林,足以隐匿6000余人。
图/刘伯承
图/皮定均和张力雄
要说皮定均为什么会知道这个地方,其实跟老师长刘伯承有关。当年皮定均在129师麾下做团长,刘伯承寻他有事,皮定均不敢怠慢骑马狂奔面见师长。没想到师长一见到他不是马上给他下达任务,而是问他途经经过几条河、几座桥、几个村庄,差点没把皮定均问自闭。
从那时起,皮定均就养成了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细细观察,而他确实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看过一次基本都能记住,而刘家冲就是他众多走过的地方之一,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
说也奇怪,皮定均选择突围这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真是天赐良机!皮定均当即下令全线反扑,当即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趁敌人准备反击之时利用大雨的掩护向西北方向移动,强行军至几十里外的刘家冲。
当然,国民党军也不是傻子,肯定是穷追不舍。但毕竟皮定均技高一筹,他先是向西追随主力方向跑了10余公里,然后拐个弯东返,在27日天亮之前进入了刘家冲,钻进黑松林隐蔽下来。
敌军在西进追击途中对突然失去“皮旅”的踪迹都非常纳闷,后来几个臭皮匠一商量,觉得“皮旅”追随中原解放军主力而去的可能性非常大,当即命令部队沿西线公路追击。其实皮定均麾下6000余人就藏在公路旁的黑松林中,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古人果然诚不欺我。
皮定均一方面是利用敌人的麻痹自大的心理,解放军主力都要暂避锋芒,别说皮定均的几千人,怎么可能藏在自己眼皮底下。另一方面皮定均也算是兵行险招了,但他是做足了功夫的为了确保安全,他们在四周布置警戒哨,严密封锁消息;部队露宿在树林里,不生火做饭,不吸烟,捂嘴咳嗽;骡马全部扎紧嘴巴,不让嘶鸣。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天一夜,直至敌人的汽车马达声全部消失不见。
之后暂时脱离险境的皮定均命令电台员跟主力取得联系,好制定下一步方针,但一直未取得联系,随后皮定均要求电台长顾玉平直接呼叫延安总部,因为延安也是深知此计划,几番呼叫一开始也没得到回应,但随后却出奇地接通了,里面传来延安那边急促的指示:
“你们暂时安全,赶快突围,快走、快走、快走!”
接到命令后皮定均经过短暂的部署,率部队继续往东突围。这一路也绝非太平,可以用险象环生来形容,国民党军是一路堵截,皮定均是见招拆招、在夹缝中生存,在经过几次突围转向,打了几场恶仗阻击战后,终于在7月20日全部越过了津浦线,随后与前来接应的淮南嘉山支队胜利会合。
图/解放日报撰写的短讯
图/1946年7月15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名义致电郑位三、李先念等,高度评价中原突围
皮定均的“皮旅”胜利突围后,《新华日报》以《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发表社论:
“我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围,于7月20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证明了共产党军队是不可消灭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皮定均中原突围历时24天,横跨三省、历经23次大小战斗,行程1000余公里,除掉队、失散、伤亡2000余人外,以3个团5000人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而此举也狠狠地“扇”了蒋介石一巴掌,让他问鼎中原的计划彻底流产,这样的功劳破格晋升中将,谁敢不服。
时至21年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党政机关负责人时,再一次见到了皮定均,还对他当时的战绩啧啧称奇:
“皮猴子,你当时的1旅是当真了不得哩,虽然是一个旅,但当时中央是拿它当方面军来用的。”
中原突围之后,声名赫赫的皮旅被改为华中野战军13旅,后改编为独立师,在解放战争中战华中、定华北,参加了孟良崮、临汾、太原等大型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皮定均在1947年1月也离开了以他姓作为部队名称的“皮旅”,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6纵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4军军长,解放战争先后率部参与了莱芜、淮海、渡江等大型战役。解放后任24军军长,在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9兵团24军军长,参与了夏季攻势;朝鲜战争结束后,担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1955授勋开国中将,1969年起55岁的皮定均担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
图/皮定均和毛主席
在之后的日子里,皮定均作为军区一把手,对军队事必躬为,对军队的改革和后现代化的推进向中央提过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而且皮定均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跟随老百姓拔草、捡大粪,群众无不赞不绝口称赞:
“老皮不像官,倒像个老农民。”
闻言后的皮定均非常高兴地说到:
“我本来就是山里的小放牛娃,地主不给活路,才出来闹革命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样一位好将军,本该是颐养天年、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却没想到在东山岛的军事演习上遭遇了空难,同行一起罹难的还有13人,其中就包括已经是营级干部的大儿子皮国宏,而皮定均的年龄也彻底的定格在了62岁。
1976年7月7日上午9时29分,皮定均乘伊尔-14从福州起飞,10点33分,到达漳州机场,15分钟后,换乘米-8直升机前往东山。11点15分,随着一声巨响,米-8撞上了灶山西侧的山坡,将军一行13人全部遇难!
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来理清其中的两个关键人物。
第一个李振川,原福州军区空军第8军副军长,此行由他协调,并制定路线,值得一提的是李振川也在此行中遇难。
第二个是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蒋亭,此行由他在地面监督指挥,但他在飞机起飞没多久就回家吃饭去了,而对于修改航线一事他也没有告诉皮定均。
图/蒋亭
现在开始分析,此行经由漳州-东山城-东山县-牛犊山。先从天气说起。出事前一天也就是7月6日,风和日丽,是适宜飞行的,接到任务的福州空军把任务下达给起飞地所在的漳州辅助指挥所并由李振川负责,李振川当即命令对飞机进行检测,而他亲自制定航线。
7月的天,姑娘的脸。到了7月7日上午,天气突然变差,已经达不到飞行的条件。但事态紧急,李振川着手准备改变航线和高度,采取云下沿公路的飞行办法,此举蒋亭作为此行的最高指挥并没有对路线进行把关。
不久皮将军赶到,此时有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就是李振川和蒋亭都拉着皮定均建议他吃完饭再走,其实这两人是想拖延下时间,看能不能天气转好。但皮定均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军情紧急,无奈两人才告知实情,说天气不适宜飞行,但皮定均执意出发。
笔者本来对皮将军执意出发是有一定的怀疑的,但是在查了很多资料后,结合在一起,觉得可信度很高,原因有二。
其一,皮定均将军一生有三个绰号。“皮老虎”“皮猴子”“皮骡子”,前两个是形容他打仗勇猛机智,后面那个是形容他脾气很犟,就是他想做的事,谁也别想拉回来。1946年7月15,皮旅轻取官亭镇,后取凤阳、再到吴山庙,本来建议在此休息的,一路的强行军导致部队疲惫不堪,但为了跳出包围圈,皮定均决定休息取消,期间几个团长,甚至政委出马也没能让他改变主意,甚至被他大骂了一顿,最后证实他的话是对的,在部队离开3小时后,国民党重兵就包抄过来了。
其二,皮定均将军所说的军情紧急,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他作为东山岛军事演习最高指挥官,而且是福州军区司令员,针对的是什么?针对的不就是对面的老蒋吗?70年代,两岸关系在西方的干预下是挺紧张的,所以此次演习是震慑蒋军是主要目的,而他作为指挥官怎么能缺席、迟到。
由于皮将军执意出发,李振川则要求陪机飞行,他作为资深的飞行军官,在危险时刻还能帮上忙。于是,早上的10时50分米-8准时起飞,在此后的10分钟内塔台指挥中心先后两次要求飞机作出汇报,但均得到“云下能见飞行”的回答(意思是以公路为参照物沿公路飞行)。
但几分钟后,牛犊山空中作战小组与飞机取得联系却被告知:“天气变差,下起了大雨。”随后米-8把航向告知牛犊山作战小组,但不知道是受雷电还是地磁影响,方位在90°和60°来回切换,到最后自己都无法确认自己的方位了。
其实现在米-8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因为是云下能见飞行,所以必须是低空。现在又下起了大雨,视野肯定受影响,最可怕的是无法确定方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能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图/皮定均和妻子张烽
图/皮定均全家福
后来也被一一证实,由于低空,无法被雷达锁定,加上通讯断断续续,最后随着最后通讯的中断,米-8在高速状态下撞上了漳浦县约20公里的灶山西侧山坡。遭受丧夫和丧子之痛的妻子张烽在处理完丈夫和儿子的后事之后含泪对这起空难提出了几个疑问:
当皮司令到达机场,蒋亭为何不把航线已改的消息告知,为何不对航线把关?作为此次飞行的最高指挥官,在明知道有危险的情况下,为何在飞机起飞没多久就离开了;信号中断后,牛犊山和漳州空军为何不第一时间寻找幸存者并实施救援;其实也难怪将军夫人如此气愤。一下子经历丧夫、丧子之痛,任谁也无法释怀,更何况皮定均和夫人,风风雨雨几十年,枪林弹雨都创了过来,没想到却倒在了和平年代。
对于事件首当其冲的蒋亭,在得知空难后也难掩心中悲痛,表示如果知道会酿成惨剧就算拼了命也会阻止此事的发生,更别提提前离开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一年后,蒋亭大校因心肌梗塞去世,年仅57岁。
图/皮定均、王必成、张震
逝者已逝,生者坚强。随后,中央派出了以总参谋部杨成武、总政治部梁必业、总后勤部张震组成的三部门联合调查小组,对坠机事件展开调查。随后不久得出导致事故的原因究其根本有2条:
气象条件不允许飞行,不应强行起飞;飞行组织和后勤各项保障漏洞百出;后来中央军委根据这次事故的惨重代价作出了一条硬性规定:“非特殊情况,非工作急需,一律不准动用值班飞机。”
之后,皮将军的骨灰被葬入八宝山,15年后,应豫西根据地群众的要求和夫人张烽的要求,将皮定均的骨灰迁出八宝山,一部分跟大儿子安放在飞机坠毁的灶山之巅,另外一部分安放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登封烈士陵园内。
在安放完骨灰后,妻子张烽亲自为其撰写了碑文:
九死一生,将军闯过枪林弹雨,永留百世英名;
人妖颠倒,亲人竟遭机毁人亡,谁解千古之谜;
总结将军的一生:一生戎马行,丹心为人民。皮将军千古,时也命也,只叹命运不公。
谨以此文纪念皮定均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