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门”过去20年了,向海清到底做错了什么?
有某名人说,这是一个割肉饲狼的故事。
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贫困者的自尊,
与捐助者心态微妙变化,最终没有理清界限的表现。
究竟怎样?先别急着下定论。
这是一个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
与资助者反目成仇的故事。
若从头开始说起,先得找到矛盾的爆发点。
有几个关键性标签:
大学生、手机话费、90元、2005年。
被资助的大学生,此时已经在上海某大学就读。
90元的手机费,连同其他杂七杂八的开销,
让资助人对他的开支产生了怀疑。
于是,双方第一次发生了不愉快。
这个矛盾的爆发点,是该大学生,
2006年给一个记者的信中主动提及的。
“只知道伸手要钱,你还不如一只宠物狗。”
信中大学生说,当双方的关系闹僵后,
资助一方曾用上述这句话伤害他。
最终,他们反目成仇。
大学生为何要给一个记者写信诉说此事?
皆因几年前他接受对方的资助,
最初是靠着这位记者的报道才促成的。
自然,这位记者知道大学生的身份,
同样也知道资助者的身份。
大学生手书一封给记者。
并言明此事不宜向外界传播。
不过,记者在看到大学生的来信后,
认为此事所涉及到的痛点,非常具有传播的价值。
于是,该记者在2006年11月份,
摘选了大学生信中的某些片段,再配以第三方的评论,
而后发在了网上自己的私人博客里。
虽然记者是以私人身份发布文章的,
文章中对大学生使用了化名,对资助者也隐去了身份。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
这篇文章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且,网民也从记者的暗示表述中,
猜测到了资助者的身份是知名演员孙俪。
于是乎,记者原本是想,
让公众站在第三方角度,
去客观看待此事的初衷立刻被扭曲。
他未经大学生本人同意,
擅自把涉及隐私的内容公开,
不但把大学生和资助者推向了风口浪尖,
而且也让自己陷入了不义的尴尬境地。
为此,记者随后删除了那篇文章。
但木已成舟,文章早已在网上到处流传。
邱朝举,重庆电视台的媒体人。
当初,正是通过他的报道,
促成了贫困学生和资助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未曾想到的是,几年后,又是通过邱朝举,
让这段资助和被资助的关系,彻底画上句号。
事情要从邱朝举当年的报道说起。
2001年,邱朝举等人策划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希望在山区》。
长达75集的纪录片,讲述的是重庆当地几个贫困县,
51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发奋努力读书的故事。
这其中,就有后来被资助的贫困生向海清。
(2006年,邱朝举最初发布文章时,使用了张海清这个化名。事情发酵后,该大学生的真名被外界挖出)
系列节目随后在2002年3月的重庆卫视播出。
节目是3月18日首播的。
5天后,邱朝举便接到了来自上海的一个电话。
给邱朝举打电话的是一位女士。
她表示看了节目后深受感动,
想要资助和帮助一位贫困生完成学业。
于是,邱朝举就把向海清班主任的电话告诉了对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帮助他们之间建立资助关系时,
邱朝举似乎没有跟向海清透露资助者的确切身份。
在2006年的文章里,
他也是用SL和邓女士来称呼资助人。
随后外界也知道了,
资助人是孙俪和她的母亲。
而且在向海清上高中期间,
一切的资助事宜,或许都是孙俪的母亲在操作。
2002年的3月底,
孙俪母女很快与向海清建立了帮扶关系。
向海清在后来写给邱朝举的信中提到,
2002年5月,他从班主任手里,
接过了资助人寄来的第一笔捐款——500元。
他用“永生难忘”来形容那一刻。
拿到捐款之后的当天,
向海清就给远在上海的孙俪母女写了一封感谢信。
在信中他称呼对方为邓阿姨。
这似乎又能间接证明,
当时具体负责资助事宜的,确实是孙俪的母亲。
母女俩承诺,她们今后将承担向海清所有的学杂费用,
直到向海清大学毕业。
自那之后,每个月会有一笔汇款,
从上海邮寄到重庆巫溪县中学。
这是孙俪母女给向海清的生活费。
每学期,她们也会按时寄来学费。
后来为了方便联系,也为了减轻向海清的经济负担,
孙俪又专门给向海清邮寄了一张长途电话卡。
这一点,孙俪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后来也证实了。
一名负责处理孙俪日常事务的王姓工作人员表示,
自己曾听到过孙俪跟助手沟通汇款的事情。
也看到过孙俪给向海清买手机和相机。
而且在媒体没有报道之前,孙俪对资助的事十分低调。
另一边,孙俪的母亲,也就是向海清口称的邓阿姨,
更是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孩子。
她经常给向海清写信或者是打电话。
对他可谓是关怀备至。
但孙俪的母亲毕竟远在上海,有些事情鞭长莫及。
每当遇到棘手的事情需要处理时,
邓女士就会给记者邱朝举打电话。
这一点,邱朝举在后来的文章中确有提到。
向海清高二那年,他要转学去县高中。
原先他所在的学校,不愿意放他离开。
但向海清去意已决,坚持要转学。
于是学校就玩了一招,不给他处理学籍卡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即便他转学了,
将来参加高考也是一件麻烦事。
眼看事情变得非常棘手,
向海清或许私下里向孙俪母女求助了。
于是,孙俪的母亲又找到邱朝举,
让他去处理向海清转学的问题。
邱朝举后来在那篇文章里形容,
一天几个电话,自己被邓女士遥控着去处理此事。
一会儿问他找了教育局长没有;
一会儿问他找到县长没有;
一会儿又问他找了县委书记没有。
邱朝举说,那一刻自己就是对方指挥棒下的配角。
不过经过一番奔波,
向海清转学的事情最终圆满处理了。
邱朝举后来的文章中,对当年办理转学之事,
言语之间虽似有不满之意。
但在当年,不管是孙俪母女俩,还是电视台的媒体人,
他们对向海清的上学之事,都是非常关心的。
自然而然的,对他将来的高考,也寄予了厚望。
但转学之后的向海清,随后的高考成绩却并不理想。
向海清没有考上大学,一度非常消沉。
孙俪和母亲一直给向海清加油鼓气。
她们也经常联系邱朝举,
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开导向海清。
要鼓起勇气、继续努力、争取考上。
就这样,在巨大的感召和鼓舞之下,
复读后的向海清,终于在2005年考上了。
当时他报考的是上海水产大学。
很显然,报考上海的大学,也有孙俪母女的建议。
直到此时,向海清与资助自己的人还没有见过面。
更不知道,资助者就是明星孙俪。
2005年的秋天,
向海清怀着无限的憧憬,从西南山城奔赴大上海。
另一边,孙俪和母亲亲自到火车站去接他。
下车后向海清与邓阿姨的紧紧拥抱,
在后来写给邱朝举的信中,
向海清说,见到恩人的那一刻,他的眼泪便夺眶而出。
胸腔里堆积了千言万语,
可那一刻自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接到他之后,
又是孙俪的母亲安排了向海清的入学事宜。
邓阿姨忙前忙后,
帮助向海清办理了一切手续。
并在随后告诉他:
安心读书,没钱了就给她们打电话。
而且,学费也已经帮他交了。
每个月的生活费,
依旧会按月给他寄到学校。
在向海清当初入学伊始,有一个小细节。
孙俪母亲陪着他到学校报到的当天,
向海清的辅导老师就指定他担任班长。
在征求了邓阿姨的意见后,
他便正式担任班长了。
当时谁也没想到,
这件事成为了向海清和孙俪母女矛盾的开端。
入学不久,由于向海清表现优秀,
他就被吸纳进入了学生会。
随后,他又成为对外联信部的干部。
邓阿姨在得知此事后,建议向海清退出学生会。
原因是入学第一个月,向海清就花了90元电话费。
他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刚到学校,彼此间都需要了解。
而且自己还担任班长,
更应该主动去了解同学。
正因为如此,才多用了电话费。
向海清当时也说,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另一边,对于担任学生会干部这件事,
邓阿姨的意见,是一个穷孩子,
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不过向海清不这么认为。
他极力向邓阿姨解释,
表示同学和老师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才让他担任学生会的干部工作的。
他自己也觉得,上大学来之不易,
那么大学四年就更应该有所作为。
但即便如此,孙俪的母亲依旧没有答应。
于是向海清听从同学的意见,
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骗邓阿姨,说自己不再担任班干部了。
但是在学校,向海清仍旧做着一切工作。
如此一来,分歧没有得到弥合,
反倒进一步加深了矛盾。
再后来,因为注射乙肝疫苗,
导致向海清其中一个月的生活费超支了175块。
随后,他向孙俪的助理说起此事。
助理告诉向海清,那时候邓阿姨在英国,
一切事情等她从英国回来再说。
不过,根据向海清后来写给邱朝举的信中显示,
邓阿姨彼时给他打了电话,并且言语上有些不满。
她说向海清只知道要钱,
说他已经用了她们很多钱了。
邓阿姨还说,他应该自己想办法,
而不是向她们要钱,要有自尊。
至于邓阿姨是否说过,
“你还不如一只宠物狗”这样更不满的话,
由于孙俪母亲后来并没有公开回应,
因此在事情发酵后也一直未被证实。
不过,这次通话,确实给向海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那之后,向海清开始勤工俭学,
并且还担任辅导员助理。
但不幸的是,因为向海清的母亲生病,
他头两个月勤工俭学赚来的三百多元工资,
后来都邮寄给了家里。
也就是从那之后,
被触及到了自尊心的向海清,
再没有向孙俪母女提过钱的事情。
2005年11月之后,
逢年过节向海清给邓阿姨打电话,
对方的态度要么不好,要么就是不理。
于是乎,他们之间的资助关系也就渐渐断绝了。
如果不是邱朝举一年后将此事发在网上,
外界也不会知道,
孙俪还会跟一个贫困学生有如此的关系。
2006年底,此事在网上发酵后,
孙俪也进行了公开的回应。
她表示和向海清之间不存在什么矛盾,
也不希望外界去干扰向海清的学习。
除此之外,孙俪也对邱朝举公开此事表达了不满。
至于学校方面,
当事情开始发酵后,
学校就拒绝了所有关于向海清的采访。
外界当时只是了解到,
向海清在2006年已转了专业,
学的是食品物流管理。
除此之外,据说向海清的母亲此前还来过学校。
学校的师生还曾为其募捐。
虽然当事双方都选择了冷处理。
但舆论却不甘愿就此罢手,更不想放过向海清。
除了给他贴上“白眼狼”、“恩将仇报”的标签之外,
还有一些媒体直接找到了向海清的母亲。
其母表示,孩子从小就是个懂得节约的人。
高中时期,每星期她给孩子10元生活费。
但向海清依旧会节省下来,
每周末回家要么买点白糖,
要么给母亲买点药。
作为一个母亲,肯定是向着儿子说话的。
但在当时,向海清母亲为儿子的这番辩解,
在舆论面前显得苍白而无力。
除此之外,还有人爆料称,
2005年10月,向海清收到了一笔6000元的助学贷款。
不过,他后来没有向孙俪的母亲说明此事。
此后,向海清反倒以各种理由,
向孙俪的母亲邓阿姨要了两千块钱。
爆料者称,邓阿姨到学校了解情况才得知此事。
再后来,向海清把开销的账目拿给邓阿姨看,
他说了一句“没有哪个会计不做假账的”。
至此,阿姨和他的关系,彻底终结。
舆论虽然渐渐平息了,
但大多数人依然愿意相信这样一个结局:
那就是不懂得感恩的向海清,
最终肯定遭到了报应。
毕竟,这才符合大众对善恶观的幻想。
有传言说向海清后来休学了。
也有传言说,
他毕业后难以在上海立足回老家了。
但这些都仅仅只是传言。
2006年之后,向海清这个名字,
几乎就与世隔绝了。
所以,除了猜测他很有可能改名换姓之外,
外界对向海清后续的情况,实际上一无所知。
至于他和孙俪母女的这场风波,
同样也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恩遇之间的各种反目,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否则,也不会出现升米恩,斗米仇这样的老话。
如何解决?
就个体而言,要看你处在什么位置。
是资助者?还是被资助者?
处在不同的角度,心态肯定也不一样。
而就整体来说,
考验的是现代社会的救助管理体系。
文|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