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后人今何在:孙子49年孤身去了台湾,孙媳妇和曾孙定居湖南
谭嗣同后人今何在:孙子49年孤身去了台湾,孙媳妇和曾孙定居湖南
谭嗣同后人今何在孙子49年孤身去了台湾,孙媳妇和曾孙定居湖南
1898年,北京菜市口刑场。一个瘦小的身影站在刽子手面前,眼神坚定,毫无惧色。他就是谭嗣同,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这位敢于以身殉道的改革志士,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家族传奇?他的后人又经历了哪些沧桑巨变?让我们回到过去,揭开谭家的历史秘密。
谭嗣同的故事,说来曲折离奇。要说这谭家,那可不是一般的门第。往上数,能追溯到明朝开国功臣谭渊。这谭渊不得了,因为军功被封为崇敬侯,他儿子谭忠更是混到了新宁伯的头衔。一时间,谭家可谓是风光无限,门庭若市。
可好景不长啊。到了清朝,谭家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从锦衣玉食的勋贵,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士绅。谭嗣同他爹谭继洵,要不是左宗棠赏识,可能这辈子就是个无名小卒。托左大人的福,谭继洵才一步步爬到了湖广总督的位子上。
你别说,这谭家还真是大起大落,起起落落的。这种家族兴衰,对谭嗣同的影响可不小。他从小耳濡目染,看着家族的沧桑,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谭嗣同可不是个安分的主。别人家的公子哥儿整天吃喝玩乐,他倒好,一头扎进书堆里。中学西学,他都来者不拒。后来认识了康有为、梁启超这帮维新派,谭嗣同的心思就更活络了。他琢磨着,非得把这个老朽的大清帝国给整一整不可。
1898年,机会来了。光绪皇帝搞起了戊戌变法。谭嗣同一看,这不就是我辈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吗?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干。可惜啊,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慈禧太后就把变法运动给掐了。
这下可热闹了。变法失败,谭嗣同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逃命,要么殉道。换作常人,肯定选前者。可谭嗣同偏不。他梗着脖子说“各国变法,哪个不是血流成河?咱中国变法,还没见过为此流血的。那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就这样,谭嗣同和其他五位志士被抓了起来。在狱中,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读起来是不是热血沸腾?
1898年9月28日,菜市口刑场上演了这出悲壮的戏码。谭嗣同临刑前还跟刽子手开玩笑“别磨蹭,赶紧动手。我还赶着去天堂赴宴呢!”这份从容,连刽子手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谭嗣同走了,可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没留下亲生子女,只好把侄子谭传炜过继当儿子。谁知道,这谭传炜也是个短命鬼,30岁就自杀了。这下可把谭家人吓坏了。
谭传炜留下两个儿子谭恒銊和谭恒锐。到了1949年,谭恒锐做了个让人费解的决定自己去台湾,把老婆孩子留在湖南老家。他大概以为只是暂时避难,哪成想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谭恒锐在台湾过得可不怎么样。孤家寡人一个,靠教书糊口。他天天盼着能回大陆团聚,可惜事与愿违。1979年,谭恒锐在台湾孤独终老,连家人的消息都不知道。
留在湖南的谭家人日子也不好过。谭恒锐的媳妇刘萍君,一个人带着儿子谭志浩,那叫一个艰难。好在刘萍君有几分学问,总算把日子过了下来。
谭志浩长大后,在桃林铅锌矿当了个副总工程师,还当选过湖南省人大代表。他儿子谭士恺到了90年代,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海经商去了。就这样,谭家人在湖南默默无闻地生活着,鲜为人知。
说来也怪,谭嗣同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谭嗣囧。这谭嗣囧的儿子谭传闿倒是有点名气,是著名画家刘海粟的学生,在好几个地方当过老师。可惜啊,文革初期谭传闿自杀了,让人唏嘘不已。
【写在最后】
谭嗣同用生命诠释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但他的后人却经历了悲欢离合。从显赫的侯爵之家,到平凡的工人农民,谭家的沉浮起落堪称近代中国家族的缩影。
有人说谭嗣同太过激进,葬送了前程。可细想想,要是没有谭嗣同这样敢为天下先的志士,中国哪能一步步走向现代化?他们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块块基石,虽然被淹没在滚滚潮流中,却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谭家后人如今默默无闻,但能安居乐业已是难得。毕竟,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不正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吗?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大的讽刺与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