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衡阳保卫战,18000中国军人血战11万日寇,歼敌7万
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记载,80年前的湖南,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惨烈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死伤人数超过7万,其中4.8万人被击毙。而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伤1.5万人,其中7400人捐躯。这场战役就是惨烈的衡阳保卫战。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牺牲精神,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和尊严;日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未能实现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标,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奇耻大辱。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已经处于劣势,一败再败,失去了东南亚的大片领土。这使得日本与本土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日本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日军决定打通中国军队控制的河南、湖南和广西地区,以建立从马来半岛经中国到朝鲜的大陆交通线,作为其最后一条生命线。这条大陆交通线是日军在东亚大陆的最后防线,也是他们能否在战争中坚持下去的关键。
为此,日军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即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日军出动了41万大军,向中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日军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动用了大量的兵力、物资和战术手段。他们采取了密集队形、集中火力和密集炮击等战术手段,对中方阵地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中方虽然有坚强的防线,但是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防线被逐渐突破。
在豫湘桂战役开始后,日军凭借其强大的机械化部队,从北向南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的攻势如破竹般锐不可挡,迅速占领了河南全省。整个河南地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宣告沦陷,甚至连郑州、许昌、洛阳等重要城市都仅仅用了几天便落入了日军之手。
与此同时,湖南地区的守军是第九战区的薛岳将军所率领的部队。在之前的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将军采取了一种名为“后退决战”的“天炉战法”,通过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实施反击和反包围,成功地歼灭了大量日军的有生力量,并多次挫败了日军的攻势。然而,在豫湘桂战役中,进攻湖南的日军规模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使得薛岳将军原先的战法不再有效。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长沙等城市也很快沦陷。
随着日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他们一路南下,直逼衡阳城下。衡阳城成为了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进攻的重要堡垒,也是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屏障。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中国军队和日军在衡阳城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为保卫祖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衡阳,这座位于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交汇处的城市,城北湘水环绕,城东、城南湘江环绕,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的南部。然而,这座城市在当年却是一个狭窄的小城,东西仅有1里多,南北仅有3里多。尽管如此,衡阳却成为了日军南下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钉子,对于中国军队而言,守住衡阳就意味着能够拖住日军,阻止其南下的战略目标。
守卫衡阳的中国军队是第10军,军长方先觉,安徽宿州人,黄埔三期毕业。他是一位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指挥官,曾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出色的指挥才能。此时,第10军下辖第3师、190师、预备10师和暂编54师一个营,这些部队都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力量。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第10军曾因防守坚固而获得“泰山军”的称号。这个称号不仅是对第10军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军队的赞誉。在接下来的衡阳保卫战中,第10军将再次展现出“泰山军”的威风,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和民族的尊严。
在1943年底的常德会战中,第10军英勇地奉命救援常德,与凶残的日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第10军在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兵力锐减。此时,第10军加上配属的3个炮兵连,总共只有1.8万兵力。
6月1日,方先觉将军按照统帅部的命令,率领着疲惫而坚定的部队从衡山出发,前往衡阳。他知道,他的任务是保卫这座城市,为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而战。方将军深知任务的艰巨,他知道他手中的兵力有限,但他依然坚定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方先觉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抗衡数倍的日军,为了最大化战斗力,他果断决定放弃城外的外围阵地。这一决策意味着守军将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猛烈攻击,守军在城南丘陵地带和城西阵地做了周密的防御部署。
在城南丘陵阵地,守军挖掘出数米高的陡壁,用以阻挡敌军进攻。这些陡壁下设有深沟,沟中注满了河水,水面上漂浮着钉板。同时,山顶上建造了密集的碉堡群,各个碉堡之间形成了交叉火力,可以从侧翼射击敌军,使其无法通过山谷。在碉堡前,守军还特设了手榴弹投掷壕,使战士们能够相互配合,将手榴弹准确地投向敌人。阵地前还布满了各种障碍物和地雷,以进一步延缓和破坏敌军的进攻。此外,各子阵地之间有掩盖的交通壕连接,可以迅速将人员和物资调动到主阵地,确保了城南丘陵阵地的坚固性。
衡阳城本身也变成了一个坚固的要塞。城区的唯一钢筋水泥建筑、中央银行的地下仓库被用作军指挥部。这座坚固的建筑不仅提供了坚实的防御,也成为守军的重要指挥中心。在整个防御部署中,守军展现出了出色的团队协作和作战能力,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
据有关资料记载:进攻衡阳的日军是横山勇率领的日军第十一军,下辖5个师团,共11万人。6月22日,日军到达衡阳外围,随即开始对衡阳城狂轰滥炸。大战拉开帷幕,狂妄的横山勇叫嚣“一天时间拿下衡阳”。
23日,日军2个师团在西南和正南向中国守军阵地发动强攻。谁知在丢下上千尸体后,日军不但没能攻入城内,连外围阵地也没能突破。日寇在衡阳碰上了硬骨头。
日军68师团自22日强渡衡阳以东的耒水后,26日经过激战,又占领了湘江东岸的衡阳机场,并迂回到南面。116师团则从城西进攻,形成对衡阳城的包围,衡阳成为孤城。
6月27日,日军从南面渡过湘江,向停兵山和江西会馆主阵地发动猛烈攻击,守卫停兵山的我军30团7连全体官兵阵亡,阵地失守。而日军付出了十倍于中国军队的代价。
日军对衡阳发动了第一次总攻。他们出动了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施放毒气弹,甚至使用了残酷的人海战术。在五桂岭,守卫的第7连官兵英勇抵抗,但除了当时不在阵地的几名炊事人员外,全连80余名官兵全部中毒阵亡。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衡阳城内的粮食和弹药也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中损失惨重。到了7月2日,尽管日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但他们并未放弃,而是决定停止攻城,重新调整战略。
到了7月11日,得到增援的日军再次发起攻击,开始了第二次总攻。这一次,守军在敌军空军的狂轰滥炸下,依然顽强地坚守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争夺战,伤亡都很惨重。
在战斗中,日军主力120联队在联队长和尔大佐的指挥下,试图冲击守军的山头阵地。然而,他们没有料到会遭到守军官兵的猛烈反击。守军用手榴弹狠狠地炸向敌人,和尔大佐及众多日寇当场毙命。
进攻张家山的日军第2大队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大队长足立及其手下几个中队的军官全部被手榴弹消灭。该大队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士兵活了下来。
在五桂岭争夺战中,中国守军第8团的将士们英勇无畏,不畏艰险。他们在半天之内,连续失去了前赴后继的5个营长,这些英勇的烈士们为了保卫祖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牺牲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也激励着其他将士们更加坚定地守卫阵地。
守军高级指挥官们同样展现出了身先士卒、不畏牺牲的精神。预10师师长葛先才在战斗中冒着毒气,亲自率领部队收复阵地。这种勇敢的行为不仅鼓舞了士气,也让将士们更加坚定了信心。第3师师长周庆祥在前线苦战五天五夜,毫不退缩,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由于通信线路被日军炸毁,军长方先觉为了保持对各师、团的指挥,毅然决定亲自去前线各阵地督战。他带领警卫员,穿越枪林弹雨,不畏艰险地前往阵地。这种亲临前线、与将士们共同战斗的精神,让将士们倍感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保卫祖国的决心。
7月15日,中国守军不得不退至第二线进行防守。随着日军的逐步逼近,城郊的据点一个个被夺取,包围圈也在不断缩小。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中国守军遭受了重大的伤亡,超过半数的士兵阵亡或受伤。而日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共有68师团和116师团伤亡了8000人。在阵亡的日军官兵中,还包括了1名联队长和6名大队长。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步兵中队由于伤亡过大,只能由士官代理中队长职务。
自开战以来,20多天的激战使得衡阳守军的陡壁阵地前和城垣沟壕中堆满了日军的尸体,几乎挡住了工事射击孔。原本日军计划用云梯攻城,然而现在却只能踩着同伴的尸体向上逼近。
在衡阳战役开始之前,第10军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阵地10到15天。按照计划,外围的中国军队将会对城下的日军进行合围。然而,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方先觉却未能等来援军。
尽管火速增援的中国军队在7月20日已经打到衡阳郊外,但在日军的全力反击下被迫后撤。7月27日,统帅部用飞机向方先觉投下手令,表示已经深知守城官兵的艰苦与牺牲,并命令他们决心死守,以待外援之接应。同时,命令第46军和第74军投入解围行动。
然而,日军重兵据险死守,使得援军在到达城郊后便无法继续前进。此时,城内的粮食已经告罄,大量伤员也已无药可治。在这样的绝境下,衡阳守军依然坚守阵地,不畏艰险,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决心。
8月4日,日军集结了4个半师团,在飞机和重炮的掩护下,发动了第三次总攻。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我军将士们在被炸塌的阵地上坚守着,有的全连官兵甚至战死沙场。此时,多日的疲惫之师第10军已经难以支撑。
周庆祥师长主张突围,但是方先觉军长却坚决不肯丢下城内的8000名伤员,他决心与阵地共存亡,继续死守衡阳。
6日,擅长攻城战的日军58师团从长沙赶来,迅速突破了衡阳北门。面对汹涌而入的敌军,第10军的将士们展开了更为惨烈的巷战。虽然他们英勇无畏,但是毕竟敌众我寡,有生力量基本消耗殆尽。
青山街阵地连续被敌军突破三次,7团3营营长王金鼎率领官兵奋勇投出20余枚手榴弹后不幸中弹牺牲,全营官兵最后仅存12人。在战斗间隙,侯树德营长默默地收取了王金鼎的尸体,将其火化,并将骨灰悬于自己的腰间。他誓言要与敌寇决一死战,为他们报仇雪恨。
在激烈的衡阳保卫战中,一股日军突然冲到离军部仅100多米的地方,情况十分危急。参谋长孙鸣玉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迅速带领特务营和军部科室人员展开反击,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
在这场激烈的巷战中,守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他们瞄准敌人,精准打击,使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守军成功击中了日军第57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的头部,使他当场毙命。这是一次重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守军的士气。
随着战局的日益严峻,方先觉召集师长们齐聚中央银行指挥部,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他们深知衡阳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但仍然坚定地表示要为国家而战,至死不渝。方先觉向军委会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城内已无可用之弹及可增之兵,危急万分。生等只有一死为国,来生再见。”这份电报充满了悲壮与坚定,表达了守军将士的决心和信念。
然而,在衡阳陷落的最后时刻,方先觉却选择了拔枪自杀。他的这一举动让人深感震惊和惋惜。幸运的是,他的副官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尽管如此,方先觉的勇气和决心仍然令人钦佩不已。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什么是为国家而战的信念。
在弹尽粮绝、援军无望的绝境中,为了保全那些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将士们免遭更大的灾难,8日,方先觉将军与日军68师团的师团长堤三树男正式展开谈判。此时的方先觉,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压力,他深知每一名士兵的生命都无比珍贵,他们为国浴血奋战,不应在此刻遭受无谓的牺牲。
谈判中,方先觉提出了3项重要条件:首先,要保证所有官兵的生命安全,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伤害;其次,对于伤兵,应给予妥善收容和治疗,确保他们得到专业的照顾;最后,第10军应保留其建制,不离开衡阳地区,就地驻防。这些条件是出于对士兵生命与尊严的尊重,也是为了维护军队的完整与尊严。
方先觉的谈判策略展现出了他的深思熟虑与高超的智慧。他知道在这样的绝境中,只有通过谈判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而他所提出的条件,既考虑到了士兵的生命安全,也考虑到了军队的尊严与完整性。这样的决策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责任心。
日方也被战争打得疲惫不堪,对中国守军的顽强战斗意志所折服,顺势同意了谈判所有的条件。至此,中国第10军残余官兵放下了武器。
衡阳保卫战的惨烈和悲壮,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才能赢得胜利和尊重。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