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列舰到准航母,日本“八八舰队”延续至今,海上作战不容小觑
本文经@西风军事授权,今日头条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20世纪60年代,正值冷战高潮期,日本海上自卫队认识到,使用舰载声呐和鱼雷,探测和攻击苏联海军的高速核潜艇已不可能。因而,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效仿其他国家的海军,发展可搭载反潜直升机的舰艇。
苏联卡拉级巡洋舰
就搭载的直升机数量和舰艇大小经过了激烈的争论之后,日本海上自卫队订购了两艘“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每艘可搭载三架大型反潜直升机。首舰——“榛名”号(DDH141)于1968年获准建造,“比睿”号(DDH142)随后于1970年获准建造。两舰分别于1973年和1974年服役。
“榛名”号直升机驱逐舰满载排水量6800吨,舰长153米,大大增强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作战能力。其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反舰导弹的威胁,此类导弹可由水下潜艇和水面战舰发射。为应对这一威胁,日本研制了一种吨位更大、性能更强的直升机驱逐舰,即“白根”级(Shirane)直升机驱逐舰。
“白根”号(DDH-143)于1975年获准建造,后于1980年服役,而其姊妹舰“鞍马”号(DDH-144)于1976年获准建造,后于1981年交付。“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比两艘初代直升机驱逐舰要大,其排水量近7500吨,舰长159米。初代直升机驱逐舰仅有一个烟囱,相比之下,“白根”级有两个烟囱。该舰虽然只能搭载三架直升机,但其配备的战斗指挥系统可将舰上的防空、反舰和反潜武器系统集为一体。
狂风大浪中前行的日本第一代直升机驱逐舰“鞍马”号
1977年,在“鞍马”号获准建造的第二年,日本决定海上自卫队所有新建的通用型驱逐舰都将搭载一架反 潜直升机。日本随之提出了“八八”舰队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日本四个主要的护卫队群均由八艘战舰和总计八架舰载直升机组成。
谈到“八八舰队”概念,可追溯至日本帝国海军初期,当时日本帝国海军计划以八艘战列舰和八艘装甲巡洋舰(随后变为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组成一支舰队。然而,近代所提出的“八八舰队”概念却反映出,日本海上自卫队将战后的重点放在反潜作战上。随着防空作战,尤其是弹道导弹防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战重点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这从日本海上自卫队将一个护卫队群下分为两个护卫大队中就可以看出。其中一个护卫大队以直升机驱逐舰为核心,以反潜作战为重点,另一个护卫大队则是以防空作战为重点。
日本海上自卫队共有四个护卫队群,每个护卫队群均按照八艘舰和八架反潜直升机的模式组建
这一决定极大地增强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作战能力,“八八”舰队的基本结构至今仍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同时,直升机驱逐舰的作战经验表明,配备三架直升机但舰上仅有两个着陆点和两套回收、 固定和旋转辅助系统设备,具有一些局限性。在日本计划汰换第一代直升机驱逐舰时,这一经验对新型舰艇设计的评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过评议,日本计划研制一种直通甲板式直升机驱逐舰,可实现至少三架大型反潜直升机的同时起降。
“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核心能力需求而研制的,但除此之外,该级舰还具备许多其他能力。例如,可充当指挥舰,舰上的装备也可应对非对称威胁,还可用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该级舰至少可搭载10架直升机,可根据具体的任务需要,决定上载的航空机群具体规模。但是,直通甲板的设计并未针对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飞机,喷气发动机所喷出的高温尾焰而进行强化。因此,虽然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但“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并不具备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能力。
海上航行的日本“日向”号直升机驱逐舰
2006年5月,“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的首舰“日向”号,在石川岛播磨重工联合船舶公司下属的横滨造船厂开工建造。该舰于2007年8月23日下水,2009年3月18日服役。其姊妹舰“伊势”号由同一家造船厂承建,于2008年5月30日开工建造,2009年8月21日下水,2011年3月16日正式服役。两舰分别取代了“榛名”号和“比睿”号直升机驱逐舰。在“日向”号和“伊势”号加入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后不久,“榛名”号和“比睿”号直升机驱逐舰即宣告退役。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讨论。